成都地铁“防走光”设计,守护的是每个人的体面
2025-07-31
穿裙子踩上地铁步梯最怕啥?不是人挤人,而是背后那道若有若无的目光。
现在,成都地铁给出了应对之策:近日,有网友发现成都地铁步梯和扶梯之间的玻璃,有些是非透明的磨砂玻璃。记者走访发现,成都地铁只有部分站点采用了该设计。对此,成都地铁官方回应:此前根据乘客反馈意见,对部分站点扶梯和步梯之间的栏杆玻璃进行了磨砂处理,防止乘客在步梯上行走时走光,后续会考虑普及其他站点。

(图源:社交平台分享帖)
一句“根据乘客反馈”,道破了城市服务升级的真谛:真正的民生工程,就应该盯着普通人那些说不出口的尴尬事。
地铁里的步梯,正是不少女性最担忧“走光”的地方。当上行电梯乘客的视线和步梯行人下半身齐平时,透明栏杆几乎就是天然的“走光放大器,”特别是走到转角平台停步那几秒,最容易中招。磨砂玻璃的作用,正是消除女性乘客担忧的好办法。
这种做法,在世界上不少地方都有。比如日本,多地的地铁尝试在自动扶梯旁安置扩大视野的广角镜,让行人及时觉察身后的可疑行为,而伦敦地铁则给电梯加侧板,都是为了防止偷窥或偷拍。而国内能这么做的,还不多。成都尝试这么做,起码从公共服务层面,回应了女性乘客们的“痛点”,也为下一步更有效的探索“防走光”措施,开了个好头。
值得注意的是,成都的尝试,并非是“一刀切”的运动式改造,而是先挑了几个站点实验。这种谨慎的背后,藏着精细化管理思维:磨砂玻璃虽然可以防走光,但也可能影响采光和紧急情况下的视野观察。官方那句“后续会考虑普及”,恰恰说明城市治理正褪去花架子,开始在深耕细作上用心了。

(图源:社交平台分享帖)
成都这种为“看不见的痛点”买单的行为,其意义早就超出了事件本身。有女乘客说得很实在,“以前过透明玻璃总得使劲压裙角,换了磨砂的才敢正常走路”。成都地铁实际行动表明:保护市民尊严是运营方的本分,不是施舍。
当然,玻璃挡板也只是个开始。真正的考验,在于能否建立需求响应机制。眼下改造全靠乘客主动提意见,但更多的城市隐性需求等着管理者去挖掘。比如妈妈带娃需要哺乳室、残障人士需要更贴心的无障碍设施及通道……这些“看不见的痛点”,理想的状态不是靠舆论发酵来启动,而是需要职能部门主动去感知、去解决。

(图源@成都地铁)
成都的“防走光”设计,可能有人觉得这是小题大做,是在用公共财政为“个人走光”买单。这话有点站不住脚。公共设施因设计缺陷而导致隐私暴露风险,整改是法律责任而非福利施舍。《民法典》第1034条白纸黑字写着隐私权受保护,公共场所管理者有义务消除侵权隐患。从这方面来说,成都地铁的主动作为,是在履行责任。
而往大方向看,可以说,每块磨砂玻璃都在重写成都城市文明的刻度。成都地铁每天吞吐600多万人次,相当于每天发生600万次隐私权与公共性的碰撞。这块玻璃的价值,正在与它诉说着城市的态度:每个市民都配得上体面出行,不论男女老少,更不论是穿裙子的还是穿裤子的。
磨砂玻璃背后站着的,是终于被看见的普通人。当公共服务愿意弯腰审视几公分的高度差,当钢筋水泥开始呼应人的温度,城市“让生活更美好”的宣言,才具有满满的诚意,才会从口号走向现实。
发表评论: